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于天安門廣場的正中央,也矗立于所有中國人的心里,承載著整個國家和民族對英雄先烈的紀念與緬懷。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你了解多少?為什么要建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它長達8年多的設計、建造過程中,發生過哪些故事?
河北美術出版社重磅推出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一書可以為你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該書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研究》主編、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殷雙喜編寫,為讀者構建了一幅生動、清晰、完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圖景,入選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綜合性研究專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討論了紀念碑作為建筑藝術的公共性作用,分析了紀念碑對人類精神生活和民族價值觀念的意義,真實、客觀、全面回顧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的全過程,總結了其設計理念和藝術特點,歸納了它的基本特征,即人民性、民族性和整體性,指出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新中國紀念性建筑和大型浮雕藝術方面所具有的開創性意義。
1.填補學界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專題研究的空白
自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同志奠基,1952年8月1日開工到1958年5月1日揭幕,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由國家興建的大型紀念碑,無論從時間、地點、體積、造型及組織設計建設等方面,都是新中國美術史、建筑史上最為重要的大型公共藝術工程。
你可能想象不到,該書作者殷雙喜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研究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殷雙喜讀博士期間,想做關于20世紀留法雕塑家的課題研究,例如劉開渠、曾竹韶、滑田友等,但這些雕塑家在法國的資料當時不容易獲取,于是轉念從他們歸國后開始研究?!斑@些雕塑家大都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雕塑創作,參與紀念碑雕塑創作的8位主要藝術家中,有一半是從法國回來的?!币箅p喜告訴記者,于是他開始搜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的相關資料。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20世紀雕塑史上的一個代表性工程。“當年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組織嚴密、保障周全,新聞電影制片廠還跟蹤拍攝了紀錄片,8年多的時間里,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關注。”在搜集材料過程中,殷雙喜發現,雖然人民英雄紀念碑這項工程十分重要,但是當時幾乎沒有人對這項工程做過深入研究,于是他將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課題,開始了持續深耕。
2.采用社會藝術學研究方法,使這本書更禁得住歷史的檢驗
有三四個月的時間,殷雙喜泡在北京檔案館,查閱了大量原始檔案及文獻資料。“我每天坐公共汽車到檔案館去,就像上班一樣,中午在檔案館吃盒飯,吃完飯也不休息,繼續查資料。”殷雙喜回憶到。為了統計核查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上的人物,殷雙喜專門來到紀念碑前,用手指著浮雕上的人,一面一面地數。根據他的實地統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共刻畫人物172個。
除了查閱大量的原始檔案及文獻資料外,殷雙喜還訪問了與紀念碑創作有關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建筑、雕塑、繪畫、設計領域的專家及他們的家人,同時搜集了大量展示紀念碑創作過程的珍貴的、鮮為人知的圖片。面對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貴資料,殷雙喜以嚴格尊重歷史的態度,忠實記述了參與紀念碑醞釀、設計、制作的人和事,竭力清晰地呈現創作這一重要藝術品的過程。他甚至以“興建年表”“人名索引”的方式,羅列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前后的具體事件,使歷史脈絡更加清晰。“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的原始資料特別豐富,包含了很多日常細節。”殷雙喜說,他原本只想從浮雕這個很小的點切入,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對一段歷史橫截面的記錄。
現在回頭看,殷雙喜在做紀念碑研究時,無意中用到了后來很流行的社會藝術學的研究方法。就是把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社會、政治、文化、藝術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加以辯證考察,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對其進行觀照分析和比較研究。“總體來說,就是希望這本書更禁得住歷史的檢驗。”殷雙喜表示。
3.以大量豐富細節帶大家回到歷史現場
歷史是復雜的環境下各種參與力量交織平衡的結果,是復雜的、豐富的、有溫度的。通過大量文字細節帶大家回到歷史現場,觸摸歷史的溫度,是殷雙喜教授的研究創作初衷。經過扎實的資料搜集、打磨與修改,最終成書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呈現出了豐富的信息量和細膩的質感。讀者跟隨書中生動的文字圖片,可以了解這項公共藝術項目的組織、管理、投入、技術等方方面面。比如,紀念碑工程的行政管理費、建筑設計費、土木施工費、雕塑工作費、電器設備費、攝影記錄費、廣場布置費、預備費等各項支出明細;每天現場有木工、瓦工、鐵工、架子工、壯工、石工等多少人;參與項目的建筑師、工程師、石工等人員的工資標準怎么發放;怎樣組織業務學習和文化活動;與乙方簽訂的采石合同中,成本、利潤、稅金各自占比多少……這些內容使得這部著作超越了傳統藝術史范疇,獲得更廣泛的歷史意義。
本書還將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一一生動呈現:在那個用小米發工資的年代,人民英雄紀念碑征集設計方案的獎品,一等獎是1500斤小米,二等獎是1000斤小米,三等獎是800斤小米。直到工程開工時,紀念碑的碑頂方案都沒有定下來,只好邊建設邊討論,最終選擇了梁思成設計的廡殿頂。浮雕創作過程也十分復雜,在完成原大二分之一定稿時,曾停工三天,組織10萬人觀摩提意見,然后集中意見加以修改。浮雕創作中參照的人物,原則上農民形象就用農民模特,解放軍形象就找解放軍模特,力圖使人物特征更符合身份。但最后定稿的形象是藝術家創造的,是綜合的,不是某個人的。還有紀念碑的藝術特色、紀念碑建筑如何防震、材料如何防風化和污染、紀念碑建成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本書中的信息量之豐富令人目不暇接,連注釋的文字都“干貨”滿滿。紀念碑建筑本身有這么多學問,紀念碑背后有這么多故事,身為中國人應該了解。正如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孫振華在《光明日報》為本書撰寫的書評所言:該書為我們構筑了一幅新中國第一項大型公共藝術工程的全景圖。它不僅對今天的城市紀念碑藝術的建設和公共藝術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還為新中國雕塑史研究提供了一個翔實可信的研究個案。同時,本書對中國藝術史寫作,也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文本和范例。